践享第三期 我们是建筑师,但我们不只盖房子

New York Light(左) 爱尔兰都柏林艺术家工作室(右)

New York Light(左) 爱尔兰都柏林艺术家工作室(右)

前言:打从文艺复兴开始,建筑师就已经很难用“盖房子的”来定义了,由于建筑图纸带来的设计和建造的分离,建筑师逐渐变成了设计师而非建造者,建筑很多时候也演进为一种社会关系或者政治权利的表达,一种运动、一种宣言,建筑与其他学科的连接也因此显得越来越纷繁复杂。再看如今的建筑实践,音乐、文学、雕塑、绘画甚至美食,这些早就不仅仅是建筑师创作的灵感,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建筑师创作的内容本身。所以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如果继续将建筑师与盖房子等同起来,似乎是过于执拗了。尤其身处纽约这样一个文艺的环境,建筑师从来都是不甘寂寞,在自己“盖房子”的工作实践之外玩点儿艺术的创作似乎已是常态。这期践谈咱们就跟随BIG纽约的黄中汉和SOM纽约的Nicky常皓来聊一聊,作为生活和工作在纽约的年轻建筑师,他们如何旁逸斜出,对话艺术。

建筑师一次不建筑的介入

主讲人:黄中汉,现工作于纽约Bjarke Ingels Group。曾任职于深圳都市实践和北京开放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设计硕士,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

 

项目名称:NewYork Light

主办方:Flatiron/23rd Street Partnership andVan Alen Institute

设计师:INABA + 黄中汉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

从熨斗大楼看装置

从熨斗大楼看装置

建筑师这个职业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盖房子,这些房子是我们日常使用、居住或其他用途的建筑,他们往往是体量巨大的房子。但有时我们也喜欢做些小尺度的“非建筑”的公共艺术装置,他们没有建筑从设计到完成施工的漫长周期,也少有复杂的项目管理、与各专业配合的繁琐。而且,这些装置经常能够在公众空间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趣味性。

从学校毕业后我有机会做了一次公共艺术装置的竞赛,然后非常幸运的赢得竞赛并且实施了这次尝试。基地位于纽约熨斗大楼(Flatiron Building)前广场,主办方之一的Flatiron/23rd Street Partnership去年在这个场地就举办过感恩节+圣诞节的抽奖、表演等活动,目的在于吸引民众、宣传纽约的历史地标和文化。另一个主办方Van Alen Institute则每年情人节会在时代广场(TimesSquare)盖起一个艺术装置,以往竞赛的获胜者包括BIG(2012)等。

在设计开始之前,我对于装置艺术的理解是把它看成场所中的一个“物”(Object),一个有趣的物是由于它在所处的环境下,由于外界条件的制约和作用,而在这种制约中将限制变为机会,最终成就了它的特殊性。场地在纽约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第五大道和23街正交的曼哈顿网格被南北向的百老汇大道斜切出一个三角形的广场,东面紧挨着基地的麦迪逊公园提供了宽广的天际线视野,位于此可以无遮挡的目睹纽约两个重要地标:熨斗大楼和帝国大厦。这个场地中的物,如何呼应这种独特的城市体验和视角策略应成为了设计最初的的出发点。

设计的第一步创造了一个V形的结构,两边分别平行于百老汇大道和第五大道。结构顶点指向熨斗大楼,另一端的开口朝向帝国大厦。这种V形的半围合结构回应了人在场地内看两个地标的视角:对于熨斗大楼,端头围合状的“墙”模糊周遭环境、迎合人们看熨斗大楼和拍照时的视线仰角,让下部的环境成为背景;对于帝国大厦,开头两侧的遮挡强化了竖向空间的延展、形成以帝国大厦为视觉中心的框景,让两侧的环境成为背景。

除了对场地独特视角的发掘之外,反射的镜面被引入装置里面来提醒人们场所的都市体验。数百个镜面板成一定角度悬挂于这个V形结构之上,根据观看者与装置之间距离的不同反射不同位置的城市局部,在装置内外的人能够感受到都市的瞬时生活。

在夜间,具有变化的LED灯以不同的方式点亮装置,为没有照明的广场带来一处能够驻留、拍照的城市景观。同时,它也作为表演活动的“光幕”--- 开口朝向公众聚集的广场、为表演者提供了一个发光的视觉幕布,遮蔽视线高度后方的车流。

社交媒体下的公共艺术

在这个作品完成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及时反馈与装置的互动与联合,这在建筑上由于其自身强调的功能性和专属性是很难实现的。而公共艺术结合社交媒体能够获得大众自由的探索、从不同于设计的角度去发掘作品,公共艺术的真实价值在作品展示在公众面前那一刻起才表达出来。下图为在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公众通过Instagram和Facebook分享他们觉得公共艺术介入了他们生活与之互动的时刻。

从海边小屋到城市餐桌

人:常皓(NICKY H. CHANG)现任SOM建筑设计师、Durst集团顾问。曾担任麻省当代美术馆(MassMoCA)、香港深圳双年展、上海大声展、纽约建筑中心助理策展人。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威廉姆斯大学艺术史、艺术创作学士。2014年创办Table For Six Co.

主讲人:常皓(NICKY H. CHANG)现任SOM建筑设计师、Durst集团顾问。曾担任麻省当代美术馆(MassMoCA)、香港深圳双年展、上海大声展、纽约建筑中心助理策展人。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威廉姆斯大学艺术史、艺术创作学士。2014年创办Table For Six Co.

我想从一杯咖啡说起。如果说到目前为止的时间是一杯好的espresso,下面部分的沉淀(liquid) 就好像是我相关于艺术创作、收藏、展览的早期经历,而上面的部分 (crema) 则相当于做建筑的近10年。大概是先入为主的关系,关于对艺术空间的理解总是首先由创作者、策展人和欣赏群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在建筑设计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始终没变。

对于"found architecture"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今天所说的定义其实非常简单,是无意间发现,拾荒而来的意思,常见的状态有两种。第一种是建筑师比较关注的,旧建筑扩建和改造,比如Chipperfield的柏林新博物馆(Neus Museum Berlin); 另一种是几乎没有建筑师的介入也可以存在的,大部分当代双年展和其他流动性比较大的策展都会利用到第二类空间。比如2013年参与设计的香港深圳双年展,“70亿人的城市”这个作品所在的码头就是这类空间的典型:创作借由建筑空间作为载体、通过观者视角的变化而发生,被废弃的建筑则借助这一过程延续新的故事。再比如Felice Varini在纽黑文一条通往停车场的小巷里画方块和圆圈时,城市空间和建筑体本身秩序已然,之后被发现、利用,使观者对空间和场地的关系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知。

Felice Varini.方块与四个圆圈.2011年纽黑文

Felice Varini.方块与四个圆圈.2011年纽黑文

Plan B Architecture & Urbanism. 70亿人的城市.2013香港深圳双年展

Plan B Architecture & Urbanism. 70亿人的城市.2013香港深圳双年展

70亿人的城市.2013香港深圳双年展.概念图示

70亿人的城市.2013香港深圳双年展.概念图示

70亿人的城市.2013香港深圳双年展.概念图示

70亿人的城市.2013香港深圳双年展.概念图示

如果艺术与建筑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已经存在,那么设计师唯一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成就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必刻意做很夸张很耀眼的设计,更需要关注与艺术家和策展方面的协调。

在参与建筑设计实践的这些年中,有幸接触了体量、功能、周期、资金和复杂程度都非常不同的许多项目。比如我目前参与的一座坐落于城市中心的混合功能超高层塔楼,总高530米,总建筑面积将近30万平方米。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偏远海边小镇的一幢三层半的房子,总共不到350平米。

这个小项目坐落于意识流派文学家James Joyce的故乡,一座沉睡于都柏林沿海向南大概12公里的鱼港小镇。2011年从介入到完成概念设计,过程中受到爱尔兰文化旅游局、当地市政府、都柏林事务所Grafton Studio的支持和配合。James Joyce在撰写尤利西斯的时候居住在废弃的峭壁上的军事瞭望塔里,小说描写主人公内心世界和城市环境平行的一天,塔楼是故事和情绪的母体和出发地,建筑和城市成为了人物的保护体及其历险的载体。1967年版本的同名电影大部分外景都是在这个小镇拍摄的。百年之后建筑已经被故事所遗弃,如今小镇的经济和文化状态都处于停滞的状态。在瞭望塔不远处,同时被遗弃的还有一处维多利亚时期的天然浴池,礁石堆积成的海岸在天海之间陌陌变化着颜色,唯有圣诞节期间的冬泳活动才让这里变得活跃起来。

基地被限制在一系列紧张尴尬的关系之中:海岸落差、潮水涨退、都柏林高铁轨道、机动车道路和人行道都汇聚在这一个点上,形成一个功能和动线的瓶颈。改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重组天然浴池这一场地的许多关系,用极小的介入,创造最大的效果,好像针灸一样,一点疏通经脉。

总图

总图

拿到设计要求的时候,我发现新建筑的功能要求大部分未界定,市政只要求为当地居民提供冬泳的辅助设施,其他的文化空间由建筑师提议。最终定为一个小型的艺术家工作室,包括音乐家、作家和视觉艺术家为期六个月到一年的居住、创作和小型公共活动的场所。这是在基地考察期间受James Joyce与他的瞭望塔的启发。

拆除部分与新建筑的海平立面关系

拆除部分与新建筑的海平立面关系

维多利亚时期天然浴池的更衣淋浴设施局部拆除,打开临街的一个小广场,拆除的混凝土重新粉碎搅拌再利用,所得的材料决定了新建筑的体量。面海的半地下一层为淋浴、卫生间和地热更衣间,临街的首层为公众入口,艺术家私人的入口藏密在南侧的半层。整个建筑的剖面组织和瞭望塔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外层为两套交错盘旋上升的楼梯,艺术家和公众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完全分开。在这个楼梯间内的窗和门由两个因素决定:向外的景色(海、天、礁石、树冠、小镇)和向内的功能(下沉多功能厅、卧室、书房、客厅、露台)最顶层的露台和塔楼相呼应,将成为夏日户外读书会和音乐会的场所。最终的设计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整个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遍又一遍精简、优化的过程。

设计这座房子感触最深的是跟随项目住在爱尔兰的海边,观察每天日出日落海天的颜色,和当地的渔民一起采购晚餐的食材,跟着冬泳的人们一起跳到海里,之后去附近的小酒馆喝热腾腾的威士忌。建筑师只有和基地和使用者生活在同一个环境,才能发现和再造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刻变换的光线、味道、声音甚至是小酒馆里的陈酿,这些在谷歌地图上找不到的内容都会成为开始设计的重要线索。

对我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哪里建造就在哪里居住,因为那个地方关于味道和触感的回忆是无法用虚拟手段替代的,就好像Peter Zumthor写到他儿时关于一个门把手的回忆,一个好建筑师应该懂得生活的细节。今年是我搬回纽约第三年,工作之余喜欢的解压办法其实是烧饭请朋友来分享,从做早餐和便当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去年终于决定开始做一个叫Table For Six Co.的私家厨房。晚餐餐桌其实是家庭私人空间中保留的半公共场所,每次约六位不同业界不同身份的朋友,碗筷杯盏之间的交流是享用之外的收获,谈项目还是谈感情就随宾客的愿了。爱烧饭的人都希望有人懂得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活动网站tableforsix.co 报名。

结语:诚实地说,现代建筑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的复杂性和精细化分工,使得建筑师在盖房子这件事情本身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减弱,所以这些小项目,无论是中汉的艺术装置,还是Nicky的Found architecture和私家厨房,从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工作内容的解放,一种实践形式的自由,也正是有了这些所谓的盖房子之外的尝试,才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建筑从业者的无限创作可能,我们从来都不跨界,因为一直在拓界。

本文编辑团队:王俊锋/黄中汉/张旭晖/吴恺

践谈Architectural Practice Talk是由美国东海岸年轻华人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室内设计师以及设计学者组成的设计师社群,关注设计实践的经验分享和心得交流,以线上分享和讨论、线下座谈和参观的活动形式,旨在构建一个彼此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实践设计师生态圈。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内容主要来自于由演讲嘉宾提供的根据演讲内容自行整理的文章。如果第三方对该内容提出包括版权在内的异议,本站应核实第三方的权利请求,将该内容删除。如出现版权纠纷或相关损失,本公众号不承担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中的内容著作权和署名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或该内容从其他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作者在本平台发布的信息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